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同情之外_看見關廠勞工與青年世代的勞動處境

同情之外_看見關廠勞工與青年世代的勞動處境

◎蔡宗翰、黃佳玉

  去年夏天引發社會關注的華隆百日罷工,看似有了不甚圓滿的落幕。但是最近,華隆紡織公司卻有另一批工人,苦等十年,卻未領到分毫退休金。

  自1997年開始,華隆開始有著一系列的凍薪、取消年終獎金、部分員工無薪假、關廠轉移到東南亞,以及後期開始實質減薪的種種措施,讓員工自行離職,並惡意倒閉,逼迫員工轉往空頭公司,以減少員工退休金與年資。華隆罷工實際上共有兩次,除了去年廣為人知的百日罷工,2001年的抗爭中,在資方惡意打壓下,一名邱姓女工自殺。罷工悲戚落幕,原欲退休的工人只得到公司的一張「延遲給付同意書」,表示會延後支付退休金,等了十年,336名工人卻沒得到一點消息。去年,他們組成自救會,展開抗爭。他們夜宿勞委會與台北車站、提告資方、要求縣府協助、到行政院前靜坐,但至今,惡意脫產的資方則一面持續利用人頭公司獲利,一面裝死表示沒錢;政府則一再踢皮球,無任何實質協助。這些工人將年輕的氣力奉獻給社會,年老時卻得不到應得的尊敬。

  紡織,作為重要的民生工業,對於台灣戰後經濟的發展有十分大的貢獻。始於1950年代,在台灣民眾胼手胝足打拚之下蓬勃發展,1960年代開始銷往歐美市場,在70年代達到高峰,佔全國總出口值比率接近三成,有著幾近GDP兩成的貢獻,1975年更高達45.94%,是賺取大量外匯,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產業。爾後雖然隨著產業型態的轉變,相較電子資訊產業,紡織業的成長漸緩,但直至今日仍是經貿支柱和創造匯率的主力之一。

  從華隆工會的抗爭歷史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產業型態轉變,資金外移之下勞工的無奈與辛酸;但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雇主的惡意欺騙之下,工人們的韌性,從團結動員和抗爭,一步一步爭取自己的尊嚴與應得的報酬,逼迫政府正視勞資不對等處境。勞工用青春投入在製造業,現在的我們在高度經濟發展下或許不用再投入製造業了,我們或許會覺得這些勞工的可憐與我們無關,甚至給予同情。但我們卻沒意識到,從勞基法到勞工代償基金,到建立勞退新制確保年資,這對於勞工的權益保障或許只是一小步,但卻是過往的工人們用血與淚打拚來的,才得以讓我們現在擁有相對公平的工作環境。

  且讓我們向前看,青年世代要面對的是另一種勞動條件,更為苛刻的勞動未來,科技業榮景不在,無薪假成為廠商規避人事成本的左道;大量的勞動派遣,企業用此來規避保險和人事成本,但勞基法卻缺少相對應的保障,讓弱勢勞工面臨工安意外、人力仲介的剝削問題;越來越長的工時與停滯的薪水,巨大的壓力壓在身上,過勞死時有所聞,但企業賺到的錢,卻鮮少回饋到員工,甚至政府的手上。過往的法規漏洞百出,新的法規卻付之闕如,我們面對的,是跟過去不同的勞動環境。

  回顧過去,華隆工會與關廠工人的抗爭,讓我們學習到工人的韌性與團結,看到如何爭取自己應有的尊嚴;權益,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是要靠自己去掙來的,過往的工人用自己的青春,幫我們爭取到較為平等的勞資環境。然而,面對未來,我們將從事怎麼樣的勞動?面對人力派遣模式、非典型雇傭、責任制與22K,我們該怎麼維護自己的權益?勞工的權益需要靠自己爭取,加入工會,讓團結力量成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