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介紹
◎賴奕諭
一般來說,我們對於工會的認知多半是以職業做為分類依據,但今天我所要介紹的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在台灣卻是一股非典型的新興崛起勢力。他們在今年五月底為成立工會所舉辦的記者會,吸引大批媒體、刑警與移民署官員到場,因為這是全台灣第一個由外籍漁工所組成的工會。
2011年5月1日工會法修正施行,修正後之工會法放寬會員國籍限制,讓外籍勞工亦可組織、加入工會,同時也有被選舉擔任理、監事的權利。因為這樣的契機,使得工會前身的菲律賓Ilongot同鄉會得以轉型成今日的樣貌。首任秘書長李麗華參與工會整個從籌組到正式成立的過程,她認為法源的鬆綁並不表示外籍勞工就能夠非常便利的成立工會,實際上在申請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根據天亞社對她的訪談,會員的居留證件被扣在仲介商和僱主手上,漁工祇有影印本,用久後模糊不清,他們填寫表格時要認清字母很困難。加上每人必須有中文姓名,替八十九位創會會員填表,實非易事。此外,所有中文公文、新法令、章程都要譯成菲律賓語,才能夠為菲籍漁工所理解。
目前工會亟欲解決的問題是漁工19000元的底薪時常被仲介亂扣。明明吃、住都在船上,每個月卻都要被額外扣除3500元的「膳宿費」,有些仲介甚至會再收取1500到1800元的「服務費」。外籍漁工們真的從仲介手上拿到的薪水,往往只有幾千塊而已。除此之外,更別說工時過長、沒有加班費的情況。由於出海作業很難劃分工作與休息時間,有些雇主也不願讓漁工休假。
此外,根據官方統計台灣約有六千多名外籍漁工,最多是印尼人,其次才是越南人和菲律賓人。然而,目前工會主要成員與幹部皆以菲律賓籍漁工為主,其他如印尼、越南等國的外籍漁工因語言不通而有溝通上的阻力。李麗華在接受破報專訪時也提到,「既然法律已經通過,應該要將《工會法》做不同語言的全盤翻譯,讓他們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接觸到台灣法律,讓外勞知道可以組織工會,自己長出力量。」換言之,我們必須要讓外籍漁工們能夠透過讀懂法案、公文以瞭解自己的權益,如此也才能夠克服現在因為語言而使得不同國籍的漁工無法更有效率串聯起來的問題。
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見到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成立的後續發酵:高雄港和屏東縣東港等港口區的外籍漁工也因此開始籌備外籍漁工的工會。這將會是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工會想像,它提醒我們勞工並非完全同質性的群體,必須適時適地的瞭解、認識該群體內部的性質與差異,才能夠發展出適切的工會制度。
參考資料
低薪還扣膳宿費 宜蘭外籍漁工抗爭
菲籍漁工為自救組成台灣首個外勞工會
兄弟,我早就認識你了: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