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名哲秘書長
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簡稱電資工會)是2011年由一群科技業勞工們發起組織的工會。那年二月初,一名宏達電工程師被發現陳屍在住家電腦前,疑似過勞死。這則新聞在PTT的科技業板(Tech_Job)引起廣泛討論,許多在科技業工作的板友們義憤填膺,更多人心有戚戚焉擔心自己就是下一位。有板友發問為何沒人籌組工程師工會,當時還是研究生的電資工會現任秘書長回文說,其實一直有人在呼籲籌組科技業工會,只是缺乏迴響。以此為契機,十幾位全台各地的科技業勞工們陸續站出來,共同討論如何籌組工會;同年的五一勞動節,電資工會正式成立。
事後來看,電資工會在那年才成立不是巧合。科技業的勞動環境在過去十年經歷了幾個大變動:2008年分紅費用化之後,過往靠股票分紅成為千萬身價「科技新貴」的黃金年代一去不復返;2009年遭逢全球金融海嘯,台灣代工生產受制於外國訂單的不穩定體質原形畢露,當時一些「權宜性」的因應方案如無薪假和裁員,後來都成了科技業常態。今日進入科技業不再是鍍金的圓夢捷徑,而是一份雖然薪水略高,但工時超長、職涯高度不穩定的工作;這也促使身在其中的勞工們開始重視自己的勞動權益。另一個重要的制度變革則是2011年修正的工會法,開放籌組跨公司、跨區域的產業別工會,降低過去單一公司需要30名志願者的籌組門檻,也使得透過網路進行的組織方式成為可能。
新的組織方式固然是新機會,也存在困難與限制。電資工會一開始透過網路尋找發起人,導致會員分散各地,同時集中在習慣使用網路的群體:20到30歲的工程師。會員身份的侷限使得電資工會現階段多半處理工程師面臨的勞動問題如責任制、工作超時,對科技業其他群體的接觸和發聲還有待加強。又因為會員分散,電資工會的運作模式很不同於企業工會,對於個別會員在公司的勞動條件暫時較少著墨,而更多著力於產業勞工集體的處境,以倡議為工會活動主軸。
電資工會推動過的議題包括要求廢除勞動基準法第84-1條、無薪假通報系統、科學園區勞動檢查不公、縣市政府不公佈違反勞基法企業等等。藉由倡議,工會得以累積初步的公信力,會員逐漸成長到一百多人。也因為集中在處理議題,現在加入的會員多屬於「理念相挺」的鬆散集合。為突破這個限制,電資工會也試著挑選單一目標進行組織,例如今年針對宏達電不發績效獎金推動「準時上下班運動」,不過成果尚待時間考驗。
在電資工會成立以前,科技業的工會組織率幾乎是零;而產業工會也是台灣新開放的工會組織架構。從這兩方面來說,電資工會的成立都是新的嘗試。從零開始固然極具挑戰,電資工會仍試著汲取國內外工會組織的經驗,在摸索中緩步成長。如果你已經或即將在科技業工作,認為工作,自己值得更好的勞動條件與工作環境,也願意為此付出一點力氣,歡迎加入電資工會。加入方式請參考http://www.tueeit.org.tw/home/union。要是你還無法決定要不要參加,可以到工會的粉絲專頁按讚,以便收到工會的最新活動訊息,請見https://www.facebook.com/TUEE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