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面對青年貧窮化: 研 生的校內血汗勞動 曾翔

近日來針對高教評鑑制度流弊的討論,佔據平面媒體不小的版面。在一片撻伐聲浪中,有論者是以大學自治為守則,批評高教評鑑侵犯憲法賦予大學自治的制度性保障;亦有以霸權觀點解析學術的假全球化,獨尊英語發表,忽視本土、在地研究;又或是直接指出評鑑機制中獨尊學術發表、喜愛爭求虛幻排名的荒謬。但無論以何種觀點出發,都普遍應同大學正墮入私有化、商品化的泥淖當中,逐漸變成一間間學術加工廠,喪失大學理當持有的理想與引領社會前進的動力。
結構扭曲後的「學術生產體制」,歪曲知識的價值與目的,進而使身在其中的教授們陷入非理性的競爭當中,壓榨教授的勞動力,如此現象的確值得世人關注;然而這些以教授本位為出發點的批評,似乎有意無意的忽略了一群人,他們是校園的主體,以自身的辛勞支撐起這個學術生產體制,也是整個學術生產體制中最底層的被壓迫者,然而卻在這一波檢討聲浪中被選擇性地忽略——研究生。

校內勞動的真相

還記得金融海嘯後不久,許多位居高位的人士抨擊學生不敢投入職場、延長就學時間是沒有勇氣的行為,但是實際上,學生在校園當中並不如外界所想像的那樣備受保護;相反地,由於國家錯誤的教育施政,各大學飽受資源有限的強大壓力,國家-校方-教授由上而下的層層壓力,到最後全部轉嫁給校園中人數最多、卻也是最弱勢的學生身上。

5月27日晚間台大研究生協會舉辦研究生勞動調查發表會,揭露台大校園中研究生從事勞動的真實情境。調查發現研究生勞動條件有著嚴重的差距,其中部分研究生因工作性質屬責任制,而導致低時薪高工時的狀況,已經可被稱作是「血汗勞動」。
這樣的「血汗勞動」凸顯當前學生就學的困難程度,也就是必須要花費更多時間工作,才能賺取足夠的生活費、學費,更使得他們難以專注在學業與能力的發展。

校方的官僚式回應

「血汗勞動」的一大成因是由於學生在校園從事勞動卻無法被承認是「勞工」,因而不被納入《勞動基準法》等相關法令的保障範圍,諸多身為「勞工」應當享有的權利,例如工時、安全衛生等規範,都因此被忽略。
針對學生在校園中實際從事勞動卻無法律保障的問題,來自官方的制式回答是助學金為公法補助性質,當然不受《勞動基準法》等規範私法勞雇關係的法令所轄。然而這樣的說法並不成立:第一,當前許多公部門擴大就業方案使用的經費亦為公法補助性質,但是卻有《勞動基準法》之適用;第二,學校當中如水電技工、臨時人員、專任研究助理等亦適用《勞動基準法》的規定;第三、《勞動基準法》所規範的勞雇關係是所謂的從屬勞動,即在雇主指揮命令下從事工作者,學生在校園當中實際接受校方行政人員以及教授的指揮命令下,屬於從屬勞動殆無疑問。
說穿了,不將學生的校內勞動納入規範,真正的考量其實是預算。一旦為學生投保勞工保險、提撥退休金,所增加的支出勢必將會增加學校經營的成本,但是這種說法同樣不成立,因為我們不可能接受一間私人企業以沒錢為由違反勞動法令的規定,同樣的道理也應該適用在校方身上,難道兩手一攤說沒錢就可以合理化壓迫學生嗎?
校方或教授提供研究生工讀機會的初衷或許是以助學為出發點,但是在教育資源既患寡更患不均的狀況之下,校方、教授就不得不將壓力轉嫁給力量更薄弱的學生,共演一齣「被壓迫者壓迫被壓迫者」的戲碼。對此,我們呼籲校-師-生三者應當站在同一陣線,向國家要求足夠的資源挹注,徹底改革逐漸扭曲的高等教育。同時,我們也呼籲教育部、勞委會以及各大學應盡速建構合理的校內勞動制度,解決長久以來學生校內血汗勞動的問題。
作者現為台大法律顧問
全文刊登於 2011/6/16 立報教育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