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面對青年貧窮化:資本主義下的勞動學習 曾翔

一般人常以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將教育和勞動當成兩個階段,學生在教育體系中是培育他們的勞動力,等到「出社會」之後才是勞動;確實,教育是培育未成熟的勞動力成為成熟勞動力後促使其投入市場,但是這種以階段、身分的區隔將勞動力的培育與使用予以二分的簡單架構,並不足以完全解釋勞動力的發展過程,也沒辦法解釋當下包括實習生、建教合作生、研究生助理、實習醫生等等族群所面對的問題。

作中學、用中學本來就是一種普遍的情形,甚至可以說,作中學、用中學就是學習的原始形式,有些知識難以語言化、符碼化,這些與人難以分離的隱性知識,只有透過實作的過程才有可能習得。俗話所說的「熟能生巧」可以解釋這樣的概念,在運用本身勞動力進行生產的過程,往往因為對技能與技術認知以及對工作掌握的增長,使得勞工能更有效率地從事勞動。所以說,勞動本身即帶有學習的功能,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事實。筆者認為,這種以勞動作為學習的手段,或許可稱之為「勞動學習」。
「勞動學習」並非獨特的現象,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則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資本主義同時改變了勞動與學習的性質,人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生產自身的勞動力作為商品,藉以在未來交換市場價值,說得更直接一點,資本主義的學習與教育就是將勞動者本身轉變為一種商品。

一個剝削的學習過程

資本主義有擴張商品市場與競爭壓力至原先非屬市場的傾向,教育體系開始服膺於資本主義的運作,市場的競爭不僅運作在勞動力與商品市場,也入侵教育體系,學生培育(生產)自己的勞動力,作為待價而沽的勞動力商品,在教育體系內便已展開競爭,學生除了在教育體系內培育自己的能力之外,還要將之社會化為對資本而言有用的勞動力,因此勞動就成為學習的最佳手段。

資本主義式的勞動學習讓學生直接從屬於資本,在剝削生產關係中進行勞動學習。倘若學生並非在剝削生產關係中進行勞動學習,例如在職業學校中技術學習過程,餐飲科的學生在學校的廚房中料理食物,他的勞動成果並非為了拿去市場兜售而生產出來,也沒有剩餘價值佔取,雖然他仍是服膺資本主義地「學作工」(learn to labor),但是生產不以銷售和利潤為導向,亦並不生剩餘價值佔有的問題,也相對地隔絕了直接的市場壓力。
然而,當學生是在資本的剝削生產關係中勞動學習,比方說餐飲科的學生以建教合作的方式被分到某一間餐廳工作,我們先撇除假設性的一些問題,比方說他的功夫不夠(勞動力不成熟)之類的預設立場,事實上他的勞動成果就是會被當成商品兜售,同時產生剝削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資本所面對的市場競爭將會直接加諸於學生之上,此時學生根本就是直接作為勞動力商品進行勞動,「以勞動為手段,學習為目的」的勞動學習,在資本主義下轉變成為「同時以勞動為目的及手段」,而將教育/被教育的不對等地位,再加諸在資本/勞工的不對等關係之上。

被當成皮球的學生勞動者

拉回到現實層面,由於勞動教育涉及的是勞動與教育事務,但是目前在管理上多半由教育部負責,教育部根本無力、也無能去管束勞動相關的問題,尤其是勞工安全衛生相關的事項;據筆者了解,目前正在進行的建教合作訪視調查中雖然有勞工安全衛生方面的檢查,但執行的訪視委員卻沒有勞工安全衛生的專業背景,這樣的問題凸顯出的是行政怠惰與推諉卸責的問題。
若要確使管理工資、工時、勞動環境,乃至實際實施勞動檢查等勞動問題,都必須要由具備專業知識的勞工主管機關來執行,另外像是實習醫生,主管機關還牽扯進衛生署,但是就是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權責劃分,「專業」的主管機關只管自己的專業,學生勞動者的權益就這樣被犧牲了。究竟到何時,這些專業的主管機關能夠不要再龜縮,正視這個亟待解決的多重問題呢? 
作者現為台大工會法律顧問
全文刊登於 2012/5/10 立報教育專欄